2018年,自然资源部地质勘查管理司与中国自然资源经济研究院组成若干调研组,先后赴河北、山西、辽宁、黑龙江、浙江、福建、山东、湖南、广东、重庆、四川、云南、陕西、青海、宁夏等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地勘行业改革发展专题调研,总结行业改革发展实践中的经验、做法和遇到的问题。本报特摘录相关报告,并拟题,以期全面展示这轮地勘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近动态,以飨读者,请垂注。
党的十九大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随着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陆续到位,各省各部门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工作开始逐步实施。作为国家重要的基础性支撑实体,全国地勘单位改革目前形势怎么样,今后路子怎么走?
现状:“四期”并存
1. 地勘行业发展步入机遇期
新时代地质工作要充分发挥基础性先行性作用,不仅要增强对国家能源资源安全的保障能力,还要全面支撑生态文明建设。当前,我国基本资源国情没有变,资源在发展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变,经济社会发展对矿产资源的刚性需求仍保持在高位。面对地勘投入下滑的严峻形势,全国地勘单位积极发挥资源安全基础保障作用,多数矿产查明资源储量保持增长态势,但大部分矿种查明资源储量增速明显放缓,重要矿产品对外依存度依然不断攀升。我国能源资源安全保障能力仍须进一步提升。2018年,在加强国内找矿的同时,全国地勘单位的“走出去”工作也卓有成效。在为能源资源安全提供保障的同时,地勘单位充分发挥地质工作的基础性作用,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
2. 地勘单位体制改革进入攻坚期
目前,除江苏、吉林和内蒙古等三个省(自治区)之外,全国属地化管理地勘单位改革的分类工作已经基本完成。其中,辽宁省和陕西省实施全面转企改革。为适应新的自然资源管理体制和进一步做好支撑服务,部分地勘单位的管理体制进行了调整,如黑龙江省地质矿产局由省政府管理转为省自然资源厅管理;北京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由市政府管理转为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管理,机构规格调整为副局级,单位名称改为北京市地质矿产勘查院。此外,随着国有资产管理、政府采购等方面改革的不断深化,地勘单位还将面临新的改革形势和任务。
3. 地勘工作格局进入转型期
2018年是地勘单位转型发展非常重要的一年。国家经济发展的需求和地质勘查市场的变化,推动了我国地质工作结构的升级和服务领域的拓展。例如:多个地方的地勘单位利用地球化学调查成果、开展土壤地质调查,支撑特色农业发展,实现精准扶贫;山西省地质勘查局利用地质大数据,为综改区规划运营和城市安全应急提供技术保障。
4. 地勘单位发展进入调整期
在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和地质勘查领域供给侧改革的双重作用下,全国地勘单位的管理体制进入变革期,产业结构步入调整期,地勘单位迅速转变发展思路、更新发展理念、聚焦政府需求、围绕社会关切、提供高质量的地勘产品和服务。例如,重庆市地勘单位推进地质工作从传统领域逐步向环境、水文、生态旅游、土地质量等方面拓展,提升经济增长点;青海省地勘单位积极实施“绿色勘查”,开创了“多彩模式”;福建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完成的中心城市地质调查,服务当地城市规划、地下空间开发决策和沿海经济带城市群建设,同时,该局在海洋地质工作领域实现了从无到有,为福建省海洋经济战略提供了强劲的基础服务。
全国地勘单位分类改革情况
截至2018年底,除江苏、吉林和内蒙古等三个省(自治区)之外,全国属地化管理地勘单位改革的分类工作已经基本完成。
通过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矿(勘、质)局已完成分类的495家地勘单位进行统计发现:公益类单位占总数的88%,企业单位占总数的12%。其中,公益一类比例为29%,公益二类比例为59%。公益一类比例最高的为河北、浙江和宁夏等3个省(自治区),公益二类比例较高的为山西、黑龙江、福建、山东、湖南、重庆、贵州、甘肃、等省(自治市),陕西、辽宁两省地勘单位整体转企。
随着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陆续到位,事业单位改革也紧锣密鼓地展开。目前,事业单位改革目标明确,改革政策陆续到位。此外,随着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政府采购等政策的渐次出台,各省全面深化地勘单位事企分开改革的步伐正在加快。
亟待解决的问题
1.改革发展面临两难选择
多年来,虽然地勘单位的改革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多数地勘单位普遍存在“发展思路未变、发展方式未变、发展格局未变”的现象,即地勘单位由资源勘查为主向资源与环境并重发展和转型的思路未发生根本性改变,精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认识还不足;国有地勘单位依赖地勘费、依赖政府投资的前提下事企混合运行的发展方式未得到根本性改变,地勘单位所属地勘企业弱小且完全依附于事业体制,地勘企业管理体制与现代企业制度存在巨大差距;公益性地勘单位和企业单位功能定位不明确、产业结构雷同相似的发展格局未实现根本性改革,地勘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拓展地质工作领域缺乏技术和市场。基于以上因素,很多地勘单位在分类改革时,面临公益性事业单位和转企选择时左右为难。
2.地勘企业发展遇到困局
国家事业单位改革的整体推进,对地勘单位继续深化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许多省区公益类单位财政投入、分配、薪酬管理、社保、人员流动等相关事项和问题并没有出台相关政策,绝大部分地勘队伍基本维持着原有的运行机制与管理方式,按照国家事业单位改革“事企分开”的要求,地勘局(特别是基层地勘单位)的所属企业由于人员、市场、技术等因素无法剥离,大部分地勘企业很难在市场上独立运行。各地勘单位公益性职能不清晰、服务领域不确定、地勘企业发展不稳定等问题依然普遍存在。
目前,转企的地勘单位由于人员、市场、技术、配套政策等方面的因素,职工对转企的满意度不高。如辽宁省此次国有地勘单位改革直接涉及了1.2万名事业身份人员的利益,至2017年底转企后集团公司在职职工6610人。由于职工对退休待遇、对企业发展前景、对改革政策的疑虑和不看好等多重因素影响,转企改革两年间,退休、政策性退休、调离的在职职工达5000多人,这些人员大部分为专业技术人员和中层管理人员。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对企业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导致职工对转企的满意度较低。
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地矿(勘、质)局分类情况表
3.地勘单位转型步履维艰
当前受经济和矿业环境影响,国内矿产勘查市场持续低迷,矿产勘查项目急剧萎缩。另一方面,由于城市、农业、土地调查、地质灾害防治等领域的地 质工作规模小、政府单一投资、稳定性差等因素,暂时还不足以弥补矿产勘查收入的大幅下降。地质勘查项目大幅减少,特别是社会投资项目急剧萎缩,对地勘单位的发展产生较大影响。
此外,由于地勘行业是艰苦行业,近年来受政策影响待遇水平偏低,加上野外工作环境极为艰苦,难以吸引人才,地勘单位人才结构出现失衡。如重庆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在职中、高级职称以上人员仅占19.5%,专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严重制约了地勘单位产业转型升级。
4.其他相关问题
一是地勘单位分类改革后,划为公益二类的地勘职工受财政差额拨款和参与市场竞争价格标准的影响,其实际工资与档案工资存在差距的问题;二是《关于调整地质勘探职工野外工作津贴标准等有关问题的通知》(人社部发〔2014〕46号)出台以来,差旅费与野外津贴如何执行的问题一直存在争议,各地差异较大,执行效果较差,对地勘职工从事野外地质工作的积极性影响也较大;三是由于地质工作行业价格标准缺位,与地质工作相关的领域竞争一直比较激烈,严重影响着地勘单位的生存、改革与发展。
下一步如何发力
1.要尽心尽力地为地勘行业改革发展保驾护航
2018年3月,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组建了自然资源部。地质勘查行业管理是新组建的自然资源部的重要职能之一,建议自然资源部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放管服”改革的有关要求,全面加强地勘行业的服务和管理工作,加快地勘行业的顶层设计,紧紧围绕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保障和生态文明建设,明确地勘行业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研究编制地勘行业发展战略;加强统筹中央和地方公益性地质工作,发挥财政资金的稳定和协调作用,引导地质勘查资源的合理配置,支持地勘单位改革发展,充分发挥基层地勘单位的作用;制定完善地质勘查行业标准,强化行业标准规范的管控和引导作用;按照国务院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要求,规范地质勘查市场秩序,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建立全国地质勘查行业监管服务平台,为地勘市场主体提供信息资源与服务;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事业单位改革的有关政策,为地勘单位改革发展争取政策支持,处理好事业单位改革中涉及的人员身份、资产、管理制度、人才培养等重大问题,并不断加大地勘行业对外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地勘行业改革发展环境。
2.要始终不渝地发挥地质工作基础服务重要作用
毛主席对地质工作“一马挡道,万马不能前行”的评价,突出了地质工作的基础性、先行性作用。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支撑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代地质工作的核心内容。地质工作要立足加强基础地质调查工作,继续加强陆域和海洋的地质调查,完成基础性地质图和地质基础信息的集成;要在基础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开展矿产资源勘查、土壤地球化学调查、地下水调查、城市地质调查、地质灾害调查、重大工程稳定性调查等专项调查,为地质找矿、找水、城市建设、减灾防灾、重大工程、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等社会民生提供地质工作服务;要大力推进地质勘查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地质工作的服务方向,提升服务水平,全力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支撑生态文明建设,为地勘单位全面支撑政府、服务社会提供平台,为地勘单位改革发展创造空间。
3.要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国有地勘单位要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强化公益属性,推进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要求,直面改革、勇于担责、准确定位、持续发展。
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地质工作的公益性、基础性职能,明确公益性的职能定位,彰显公益性地质工作的属性和使命担当,着眼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全面提升公益服务能力;紧紧围绕国家和地方重大战略需求,在自然资源综合调查、监测、评价、开发、保护、服务以及空间规划、城乡规划、确权登记等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积极助力“一带一路”建设,“走出去”融入全球经济发展,全面保障国家矿产资源安全和战略性资源的国际话语权。
另一方面,要按照国家体制改革的要求,理顺管理体制,构建新时代地质工作体系,积极培育地勘单位的核心竞争力,推动地勘队伍的差别化、特色化、现代化发展;将传统地勘队伍逐步打造成一支专业精、素质高、开拓性强,适应新时代地质工作的专业化人才队伍,造就一批熟悉地球系统科学、精通地质勘查业务、掌握先进勘查技术的科技领军人才,以及具备全球视野和国际化水平的创新型团队。
(信息来源:中国矿业报网,中林设计整理,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