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自然资源部召开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第二轮试采成果汇报视频会宣布,我国第二轮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取得成功,标志着我国成为全球首个采用水平井钻采技术试采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的国家,实现了从“探索性试采”向“试验性试采”的重大跨越。
喜讯一出,立刻成为万众关注的焦点,产生广泛影响。下面就让我们深入了解一下这轮试采为何如此振奋人心。
天然气水合物试采火炬
何事:第二轮试采成果喜人
中国地质调查局联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北京大学等国内外70余家单位近千名业务骨干,经过两年多的集中攻关,于2019年10月正式启动第二轮试采海上作业。试采团队克服了深海浅软地层水平井钻采技术无先例可循和恶劣海况、新冠肺炎疫情等困难,于2020年2月17日试采点火,至3月18日,完成预定目标任务。
本轮试采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
一是创造了“产气总量、日均产气量”两项世界纪录,实现了从“探索性试采”向“试验性试采”的重大跨越。本轮试采1个月产气总量86.14万立方米、日均产气量2.87万立方米,是第一轮60天产气总量的2.8倍。试采攻克了深海浅软地层水平井钻采关键核心技术,实现产气规模大幅提升,为生产性试采、商业开采奠定了技术基础,也让我国成为了全球首个采用水平井钻采技术试采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的国家。
二是自主研发了一套实现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采产业化必需的关键技术装备,提高了深海探测与开发能力。试采形成了六大类32项关键技术,其中6项领先优势明显;研发了12项核心装备,其中控制井口稳定的装置吸力锚打破了国外垄断。这些技术装备不仅为推进天然气水合物产业化提供了有力保障,而且在海洋资源开发、涉海工程等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三是创建了环境保护和监测体系。自主创新形成覆盖试采全过程的环境风险防控技术体系,构建了大气、水体、海底、井下“四位一体”环境监测体系。监测结果表明,试采过程中甲烷无泄漏,未发生地质灾害。
何人:中国地质调查局全力以赴
第一轮试采成功后,中国地质调查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2017年5月18日贺电精神,积极做好第二轮试采理论技术攻关和工程准备:成立第二轮试采现场指挥部,统一指挥,集智攻关,形成了以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为核心层,勘探技术研究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等局直属单位为紧密层,北京大学等科研单位为协作层的科技攻关团队。
在试采思路方面,创新提出利用水平井开采天然气水合物的思路。因为水平井穿越储层的长度更长,与储层的接触面积更大,从而能够有效提高产气规模。但是,水平井对技术、工艺和装备的要求更高,施工难度更大,尤其是在深海浅软地层中实现水平井钻采,井口井壁不易稳定、造斜难度大等一系列世界性难题。围绕这些难题,科研人员开展了有针对性的理论技术研究。
在理论研究方面,深入总结分析了第一轮试采获取的647万组数据,完善丰富了“系统成藏”和“三相控制”理论,为本轮试采提供了全方位的理论支撑。
在技术攻关方面,充分发挥中国地质调查局整体业务优势,建立了陆地、海上5个试验场,自主创新,联合攻关,优化完善水平井钻井工艺,锤炼工艺技术细节,遵循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科学探索规律,经过不懈攻关和努力,最终形成了以水平井为核心的32项关键技术,自主研发了以吸力锚为代表的12项核心装备。
在工程准备方面,试采科研团队经过反复研究、推演和模拟演练,细化了施工细节。优选“蓝鲸Ⅱ号”钻井平台作为试采平台,并设立前方基地,完成长线和大宗物资采购,落实海上作业保障条件。
在工程施工方面,试采科研团队克服了深海浅软地层水平井钻采技术无先例可循、恶劣海况等困难,特别是施工关键期正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最吃劲阶段,现场指挥部全面精准落实各项防控措施,保障了海上工程施工安全顺利实施,完成了水平井钻完井、监测井等作业。
在试采实施方面,利用自主研发的关键技术,精心开展试采测试作业和环境监测。通过不懈努力,试采持续产气30天,创造了产气总量86.14万立方米、日均产气量2.87万立方米两项新的世界纪录,圆满完成目标任务。
何时:我国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时间线
1999年,开始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前期调查,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在南海首次发现天然气水合物存在的地球物理标志——似海底反射(BSR)。
2002年,设立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调查国家专项,开展了多学科、多手段的调查工作。
2004年,在南海北部发现了分布面积约430平方千米的自生碳酸盐岩,命名为“九龙甲烷礁”。
2007年,在南海神狐海域实施天然气水合物首次钻探,钻获实物样品,这使我国成为继美国、日本、印度之后第四个通过国家级研发计划在海底钻获实物样品的国家。
2009年,国家973计划“南海天然气水合物富集规律与开采基础研究”项目启动;我国第一艘天然气水合物综合地质地球物理调查船“海洋地质六号”(原名“海洋六号”)入列。
2011年,启动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试采国家专项。
2013年,在南海珠江口盆地东部海域发现了超千亿立方米级的天然气水合物矿藏。
2014年,启动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试采工程。
2015年,利用自主研制的“海马”号4500米级深海非载人遥控潜水器,在南海北部海域发现了与天然气水合物有关的冷泉系统,并命名为“海马冷泉”。
2016年,在南海神狐海域发现了超千亿立方米级的天然气水合物矿藏,并锁定试采目标。
2017年,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第一轮试采成功,实现连续稳定产气60天,累计产气30.9万立方米;自然资源部(原国土资源部)、广东省人民政府、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合作推进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采先导试验区建设;国务院批准将天然气水合物列为我国第173个矿种。
2018年,自然资源部(原国土资源部)、海南省人民政府、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在南海设立第二个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采先导试验区。
2019年,在南海重点海域新区首次发现厚度大、纯度高、类型多、呈多层分布的天然气水合物矿藏。
2020年,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第二轮试采成功,实现连续稳定产气30天,累计产气86.14万立方米,创造了“产气总量最大,日均产气量最高”两项新的世界纪录。(本文有关素材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提供)
(信息来源:中国矿业网,中林设计整理,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