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两三个小时的下潜感觉就像是经历着春夏秋冬四季。”
2012年6月27日,唐嘉陵驾驶蛟龙号潜入海底7062米,创造了世界同类作业型潜水器的最大下潜深度纪录。
7月14日上午9点,蛟龙号深潜员唐嘉陵赶往中国大洋第37航次成果验收会,会一直开到12点半。散会后,他匆匆赶回家陪妻子吃午饭,哄孩子睡觉……就在前一天下午,他刚刚结束为期92天的2016年蛟龙号试验性应用航次回到青岛,现在即使再疲倦,也想多陪陪妻儿,弥补长期出海对家人的亏欠。
从2009年蛟龙号开始海试起,作为我国培养的首批潜航员,唐嘉陵和傅文韬一起,驾驶着蛟龙成功完成了122潜次,唐嘉陵更是在2012年6月27日实现最大下潜深度7062米,创造了世界同类作业型潜水器的最大下潜深度纪录,无愧于“深潜英雄”称号。2013年5月17日,唐嘉陵和同事受到习近平、李克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同年他获得第十七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2014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而就在今年七一前夕,唐嘉陵被评为中央国家机关优秀共产党员时,他还奋战在西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
7000米的深海,水压达到12万吨,这不仅考验着潜水器外壳,也考验着深潜员的抗压能力
“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这是中国人的梦想。“九天揽月”的梦早就实现了,“五洋捉鳖”却不容易。海底强大的水压,是最大的难关。如果没有任何保护,人类徒手下潜最新世界纪录是水深113米,而在7000米的深海,水压达到12万吨,这不仅考验着潜水器外壳,也考验着深潜员的抗压能力。
在2012年之前,成功下潜到海底7000米以上的,全世界只有三个人,而且几乎都是直上直下,待的时间并不长,也没有获取海底的详细资料,而能在海底作业的载人深载器,最大深度只能到6500米。直到2012年6月,中国自主设计研发的蛟龙号挑战7000米级深海成功,英雄团队中最年轻的潜航员就是唐嘉陵。
1984年4月,唐嘉陵出生在四川遂宁一个普通家庭,他的名字来自于天府之国那条著名的陵江,但是大学时他却选择了遥远的北国学府——哈尔滨工程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去学校报到途中,唐嘉陵特意去了一趟北戴河,圆了儿时看海的梦。
快毕业时,一个消息激起了他心中的深海梦:国家海洋局潜航研究所到学校选拔7000米载人潜水器潜航员。他毫不犹豫地报名了,一个月后接到复试通知,通过体检、体能测试、政审和心理测试等层层选拔,唐嘉陵终于如愿,成为我国首批自主培养的7000米载人潜水器受训潜航员。
为了成为一名合格的潜航员,唐嘉陵走过了一条漫长而艰辛的路,他首先在蛟龙号深潜器设计单位中船重工第702研究所接受了两年的培训。每天早晨是雷打不动的体能训练,以长跑耐力训练为主,然后是一整天紧张有序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培训。除此之外,严苛的心理训练必不可少,其中最主要的是幽闭训练和眩晕训练。中央电视台《走近科学》栏目主持人张腾岳曾接受挑战,独自在一片漆黑的狭小空间中待了六个半小时,而这样的训练唐嘉陵待了12个小时,而且从陆地再转移到水中。唐嘉陵坦言,“最开始确实心里出现了恐惧感。我就一遍遍地想象自己处于下潜状态,细心回想操作流程,在心里模拟自己的操作动作。当熟悉以后,心里有了底,自然就不再害怕。”在后来的海试中,他几乎将百分百的注意力都放在了实际操作上,也就顾不上紧张、恐惧了。
2012年6月27日,唐嘉陵驾驶蛟龙号潜入海底7062米,在世界上写下了中国纪录
2002年,蛟龙号列为国家863计划重大专项,由国家海洋局组织实施,全国100多家科研单位参与联合攻关、自主设计、集成创新。一项项技术难题被攻克,最后全长8.3米、宽3米、高3.4米,红白两色、外形像一条胖胖鲨鱼的蛟龙号诞生了。
要驾驭蛟龙号,必须对它非常了解,就像开车一样,路上可能遇到各种状况,潜艇员不仅要能够熟练操作,还要对故障作出预判和排查。为了实现人机一体的高度默契,潜航员还需要掌握日常维护和修理。最初的两年受训,唐嘉陵是亲眼看着蛟龙号从一个骨架到全部组装完毕。
回想起第一次正式下潜,“只下潜到了水下43米。”唐嘉陵记得很清楚,在之后,1000米级海试,7次下潜;3000米级海试,10次下潜。“3000米海试成长最快,让我从学习者逐渐成为一线主力,为之后下潜打下了坚实基础,也顺利从深潜试航员成长为潜航员。”
2010年7月,唐嘉陵和傅文韬作为主、副驾驶,驾驶蛟龙号下潜到深度为3759米的南中国海海底,系统完成了无动力上浮下潜、生物取样、测浮测扫等深海考查项目,通过机械手把一面五星红旗插到了3700米的深海,并在圆满完成任务后全程无故障顺利返航。这标志着我国成为继美、法、俄、日之后第五个掌握 3500米以上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
3000米之后,已经没有什么能够阻碍他们继续前进了。2011年,蛟龙号在与东北太平洋恶劣天气斗争中顺利完成了5000米海试,2012年,蛟龙号这条地道的“中国龙”十年磨一剑,迎来了7000米级的考验。
6月24日,蛟龙号顺利下潜到7020米,神州9号上的航天员特别向海底的潜航员送去了来自太空的祝贺。3天后,唐嘉陵作为主驾驶员驾驶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完成7000米级海试第五次下潜,下潜最大深度达到7062米,这也是迄今为止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下潜的最大深度,同时也创造了国际上同类作业型载人深潜器最大下潜深度纪录,标志着我国已经具备在全球99.8%以上海域开展深海资源研究和勘查的能力,实现了我国深海技术的重大突破,标志着我国载人深潜技术已经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当7000米的海底暴露在蛟龙号的探照灯下时,唐嘉陵不禁感慨:“人类在月球上留下的印迹都比在这里要多,自己好像到了外星球。”放眼望去,海底一片荒凉,仔细观察,才能看到指甲盖大小的白色生物在海底快速爬行,在做沉积物取样时,感觉海底的泥土很黏稠,就像在用一根管子捅一块奶油。
虽然已经驾驶着蛟龙号多次潜入深海,但唐嘉陵依然对深潜满怀敬畏,“这种敬畏并不是恐惧,而是提醒我更加细心地去完成深潜作业。要把每一次下潜当成是第一次。”
“十年中我从未有一天懈怠过”
深潜对潜航员要求非常高,我国首批自主培养的潜航员仅两位,第二批6位潜航员刚完成学员培训进入实际操作阶段。据了解,在海底的几个小时内,潜航员要完成上百项作业任务,除了布放标志物、定点巡航外,还要进行海底生物照相、海底地形地貌测绘等工作,特别是在操作蛟龙号前侧的两个机械臂进行生物采样时, “每一个操作都必须精细精准,必须万无一失。”
实际上,蛟龙号内部的球形载人舱直径只有2.1米,除了主驾驶外,还会有一名科学家和潜航学员,根本没有任何活动空间。而载人舱所使用的钛合金材料,导热导冷性能都非常好,在海面上气温达到40多摄氏度,舱里闷热难耐,而随着下潜深度增加,温度不断降低,到六七千米的海底,有时甚至低至零摄氏度,“短短两三个小时的下潜感觉就像是经历着春夏秋冬四季。”因此每次下潜前,海试团队为下潜人员准备的物品中,还会包括两贴暖宝宝,但是也不能彻底驱除寒意。而在下潜近底作业过程中,潜航员为了方便驾驶潜水器完成取样作业,每次都需要保持屈膝姿态长达六七个小时,作业时不觉得,一旦完成任务回到母船,唐嘉陵才会感到肌肉酸痛。
可是从海试开始,唐嘉陵都主动要求参加水面时间最长、最难受和最颠簸的试验任务,这些都来自于他对深潜工作的热爱,和责任。
提到责任,蛟龙号的海试团队都会讲起一件与唐嘉陵有关的传奇:2010年,蛟龙号在进行3000米海试,一天午饭前,唐嘉陵习惯性地来到后甲板,绕着蛟龙转转,对他来说,蛟龙仿佛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朋友,有事没事都会去看一看。走到蛟龙后部时,一滴油正好落在他脸上,唐嘉陵立刻觉察出不对劲,油有点儿热。他抬头一看,备用蓄电池箱上面有油在往下滴,一摸箱体,也是热的,根据经验揣测,里面的电池可能出了问题。更让人担心的是,这次海试电池没有备件,如果出问题,整个航次就得提前结束。唐嘉陵立刻将情况报告给蛟龙号的副总设计师胡震,技术人员赶紧拆开电池箱,发现里面有电缆芯线短路了,电池箱里的油翻滚着,温度非常高。事后,胡震仍心有余悸:“如果不是唐嘉陵及时发现,损失将会非常大。他在正确的时间出现在了正确的位置上,作出了正确的判断。”
从2006年~2016年,唐嘉陵的潜航员生涯正好10年,“感觉过得特别快,一年中很大一部分时间在海上,还有一大部分时间在训练,10年中我从未有一天懈怠过,即使是在休息里,我也会努力保持状态,让自己不仅是一名潜航员,还必须要是一名非常优秀的潜航员。”10年之间,唐嘉陵经历了我国深海探测技术飞速发展的时期,也让他对自己的职业充满了自豪和责任,他渴望将自己积累的经验和认识贡献给祖国的深海探测事业。
“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研制出万米深潜器”,唐嘉陵期待着,他希望有机会成为中国最早一批潜至万米深海的潜航员,他已经准备好了。
舱内操作。
返航出舱。
(信息来源:国土资源报网站中林设计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