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月上旬开始,中国的铁矿石港口库存就站上了1.3亿吨大关。那么1.3亿吨矿,到底是谁买的?使得铁矿石港存出现这么大的增长。根据数据统计显示,1.3亿吨铁矿之中,有大约61%的铁矿石或权属于贸易商;一般我们将其称作贸易矿,代表可转卖的铁矿。
剩余39%则属于非贸易矿,其货主主要为钢厂;需要指出的是,这部分库存之中,也有拿出来转卖的可能性。
进入三月初之后,港口贸易矿库存规模达到近8600万吨,其在港口库存中的占比达66%。
此时贸易商开始有意识地控制库存规模增长,整个三月之中贸易库存的规模基本保持在稳定的水平上。
我们有理由认为,进入三月之后,高企的港口库存使得贸易商开始意识到危机的存在,开始有意识地控制进货节奏。
一、2002—2012黄金十年
2003—2013年现货铁矿石价格(美元/吨)
1、贸易商疯狂生长的土壤
2002—2012年是中国铁矿石飞速发展的黄金十年,随着铁矿石价格的疯狂上涨,促使了一大波铁矿石贸易商的产生。
然而,自2003年底,宝钢集团作为中国钢铁业的谈判代表,进行铁矿石谈判后,外界以及行业内一度给铁矿石贸易商们贴上“倒爷”的标签。
在中国日益沸腾的钢铁业和进口铁矿石“双轨制”的刺激下,铁矿石倒爷队伍变得愈来愈强大。
铁矿石价格双轨制是指国内钢铁企业向国外铁矿石企业购买铁矿石实行两种定价模式:
(1)长期协定价格(长协价),一些具有资质的企业独有。
(2)现货价格,价格高于长协价,不具有资质和小企业采用。
现货价格这一定价机制的存在,给铁矿石贸易商的生存提供了土壤,因此在黄金十年,贸易商拼了命经由各类渠道弄几船铁矿石,运到国内一倒手,就赚的盆满钵满。
2、贸易商的“寄主们”
中小铁矿石贸易商素来都是依附大矿商和国内钢厂而生存的。
贸易商假如有钢厂、尤其是国有大钢厂撑腰,更容易与矿山间接签署长协合同。
中钢协的一名专家用“寄生”来描述贸易商与钢厂的干系,“他们的本钱根本就是外交本钱和关系成本”。
3、“赌徒”般的贸易商
那两年,为避免贸易商倒矿,中国当局对铁矿石进口治理日趋收紧,财务支出货物交易明细都要审核。
铁矿石贸易商的对策就是压单压货,“把上一年进口的矿石,在港口上压一年,到下一年再给客户,价钱按下一年结算。”这意味着倒爷们差不多成为了一个赌徒。
假如第二年铁矿石大涨价,便可大赚;假如下跌,就要败尽家业。而在黄金十年铁矿石涨势如虹的时候,贸易商们可谓是乐得合不拢嘴。
然而没有人能预测准市场的前景在何处,贸易商没有料想的行业调整,这泄洪般的降价,让全部铁矿石贸易行业如履薄冰。
在2014年,9月3日普氏指数跌至83.75,近年的历史新低;低利润下的钢企,谨严的原材料采购,收紧的银行业贷款,真正的行业冬季真的已经来了。
二、寒冬袭来
经历上一个十年的高速发展后,大宗商品繁荣不再。铁矿石的熊市让很多贸易商丢了饭碗,还拖累着承接上岸的港口。多位贸易商直言,铁矿石价格的波动,让贸易风险陡增。
在“寒冬”期间,活下来的贸易商有一半就很不错了,即使能活下来,也只是在勉强维持,说不定哪天就关门了。
1、铁矿石价格暴跌
在钢铁产业链条上,铁矿石贸易商只是其中一环。对于这些贸易商来说,2014年每吨铁矿石10元、8元的利润,已无法和2009年前每吨数十美元相比。
到2015年,利润更是少得可怜,生存成了头等大事。一吨赚一块钱就可以了,不赔就烧高香了。
利润的下降,根源在于铁矿石价格的急剧下跌。2014年1月份,普氏62%铁矿石指数尚在130美元/吨,今年4月初则一度跌落50美元/吨关口,15个月内的跌幅超过六成。
规模中等的贸易商勉强还能靠关系做一些订单,小贸易商只能观望或者退出,贸易商们面临着谁出手谁就赔钱的尴尬境地。
2、港口抢“饭碗”
除了铁矿石价格下跌这一根本性因素的冲击,贸易商们还面临港口和矿山直接合作带来的挤压。
2015年7月2日,交通运输部和国家发改委联合发布通知,允许40万吨级船驶入。7月4日,载重40万吨的“远卓海”轮在青岛港卸下了35.1万吨巴西铁矿石。
矿石价格的下行,正挤压贸易公司的生存空间,而国际矿山与用户直接对接将是趋势,港口“超市”的地位将越发重要。
3、融资变得很难
贸易商和银行的关系,就像猫捉老鼠,然而谁是猫、谁是老鼠都分不清。如今的银行忙于收贷。
在一位银行人士看来,银行也有苦衷,为了防止坏账,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抽贷。但对靠银行融资的贸易商来说,一旦还上贷款,就很难再贷出来。
举一个例子,一个贸易商贷了7亿元,每月利息在600多万元,现在他连60万元都赚不到,利息都还不上,怎么可能去还成本?这样银行怎么办?
因此2014年—2016年是铁矿石贸易商难熬的三年,在此期间中小贸易商纷纷在寒冬中倒下,但是2017年初,铁矿石价格重回90美元大关,给了幸存的贸易商们一个喘息的机会,虽然目前价格呈现了下降的趋势,但是仍给了贸易商不小的信心!
(信息来源:中国矿业网,中林设计整理,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