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找矿还是经验找矿,无论是国内和西方矿产勘查界都是一个普遍引起人们关注和争论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和研究,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对发展我国的地矿事业,提高找矿工作的效率都是大有裨益的。
在西方矿产勘查家中,坚持主张用经验指导找矿的代表人物要数美国的D.G.里奇,他在《指导找矿的是成因理论还是观测资料》一文中详细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
勘查公司和矿业公司雇用经济地质学家的仅有的两个目的是:
(1)寻找经济上可采的矿床;
(2)确保将矿床中的所有矿石圈定出来并从地下开采出来。
为了履行这些职责,经济地质学家必须充分了解赖以发现和开发矿床的各种特征。他们似乎也需要知道矿床是怎样和为什么形成现在这个样子,但这无关紧要。
可打个不完全恰当的比方:一个农夫不知道种子是怎样发芽的,也可以种出好庄稼;一个裁缝不知道布是怎样织出来的,也可以做出合体的服装;一个厨师不知道鸡蛋是哪些母鸡下的或怎样下的,他也可以做出美味的蛋糕。所以,一个地质学家,即使不能解释矿床是怎样形成的,也能找到矿床。
D.C.里奇在文章中还用了极大的篇幅列举了.下述七类矿床的发现过程,它们是:(1)与花岗岩类岩石伴生的锡—钨矿床;(2)碳酸盐岩中矿物成分简单的铅锌矿床;(3)沉积岩或火山岩中的块状贱金属硫化物矿床;(4)火成岩接触带或附近的块状贱金属硫化物和氧化矿床;(5)砾岩中或其附近的金或金一铀矿床;(6)以页岩或砂岩为容矿岩石的铜矿床;(7)斑岩铜矿床 D.G.里奇指出:在这七类矿床的勘查过程中,无论成因理论能否正确地解释这类矿床的成因,寻找这些矿床的准则还是和过去一样,即使不知道矿床是如何到达其最终产出的地方,我们也能找到矿。
也就是说,矿床的形成方式与寻找它们并没有什么关系,成因理论,虽然能使地质学了解到成矿作用的许多情况,但并不能指导未知矿床的找矿工作。(他在文章的最后指出:“我在本文中讲的与矿床地质学家一向的认识截然相反,肯定会受到许多人的非难。但是,我要强调的是,对于寻找非燃料矿产来说,地质学家在野外或在实验室中所能够得到的实际资料远比任何有关矿石成因理论更为有用。对于找矿地质人员来说,重要的是在火山岩中发现了许多块状硫化物矿床这个事实,而不是这些岩石与这些矿床之阃可能存在什么成因联系(如果有的话)。”
D.G.里奇的观点一提出,立刻遭到了其他一些地质学家的反对。J.罗思在评《指导找矿的是成因理论还是观测资料》一文中指出:“我并非想就D.G..里奇博士在分析成因理论与观测资料在找矿中的作用时所提出的一般观点进行争论.我要批评的是作者倾向于轻视概念模式(即理论模式)在找矿中的意义。”他认为,一般地说,科学中的观测资料,如果不以理论为指导加以条理化.它是没有意义的,也是没用的。理论又能告诉我们应当进行哪些观测和哪些观测经证明是重要的。他认为,不应抹煞这样一个事实,即概念和理论对找矿工作确实就有很大的影响。D.c.里奇针对J.罗思的批评也做出了自己的回答,再一次坚持自己的观点,指出:“我一生花费了大部分时间力求解释矿床成因,我从中得到了许多学术上的满足,但是,我不能说通过这种努力究竟找到了什么矿。”
D.G.里奇的观点同样受到了来自前苏联的一些地质学家的批评。前苏联地质学家T.B.贾涅利泽等评论D.G.里奇以同一题目在国际矿床成因协会第六次讨论会上的发言时说:国际矿床成因协会前主席D.G.里奇教授在发言中介绍了世界上不同类型的金属矿床成分和构造的重要特点,强调必须加强矿床构造和矿石物质成分的研究。但是,他对整个成矿理论,特别是对某些类型的矿床成因理论的作用和意义估计不足。其他前苏联地质学家如B.H.斯米尔诺夫、A.且.谢格夫等也在发言中指出:只有全面研究具体的矿石建造的成因问题,才能确定相应矿床形成的地点和时间,从而才能制定矿床预测、普查和勘探的科学基础。
和D.G.里奇持同样观点的还有法国的地质学家P.A.贝利。他在1981年在美国发表的一篇<论矿产勘查>论文中谈到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成因模式对于在一定矿床类型的形成中起了作用的沉淀环境和沉淀机制给出了令人满意的理论解释。正确的成因模式无疑是最有威力的圈定靶区的手段。然而,大多数目前流行的成因模式仅仅是试图解释矿床产状模式的简单假说而已。为这类模式增添成矿组分来源和搬运机制的各种成因因素使之进一步提高,在学术上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在大多数勘查工作中还没有什么价值,将来它们的价值和用途会大些。
然而,在西方矿产勘查界,大多数的矿产勘查家是坚持用理论指导找矿,强调成因理论在矿产勘查中的作用的。如马尼巴托大学经济地质学教授P.拉兹尼卡,专门写了一篇题目叫《利用理论指导找矿》的论文,在文章中谈到,许多重要的金属矿床(如安大略省的科博尔特矿床、萨德伯里矿床和牙买加铝土矿床等)是在没有勘查概念、成因模式的情况下,发现者依据大学所获得的知识的帮助下,偶然发现的。但是在最近几十年,与利用理论指导找到的矿山数目相比,纯属偶然地或通过无重点的饱和勘查所发现的新矿床的数目急剧下降。最近发现的一些矿床(罗克斯比唐斯,霍华兹帕斯,赫姆洛等矿床)是在某种概念的指导下由于交了好运才找到的。他指出:“一般来说成因模式或勘查模式。除了那些荒诞无稽的以外,都能达到各自的目的,而且每当引进和(或)普及了某些模式之后,一般都掀起了新的找矿浪潮。”
而澳大利亚著名的地质学家R·伍德尔则对利用理论指导找矿问题做了更加详细的论述。他在l984年发表的论文“矿产勘查的成功一相信科学和矿床模式”中指出:我们目前寻找的矿床大部分或全部都埋藏在受到淋滤的嚣头或较年轻的土壤和岩石之下。因此,我们需要科学和科学家,这就是为什么需要矿床模式—也就是哪些地质、物理和化学数据对矿石产出是重要的概念一的原因。这些概念能鼓励我们去找矿;指出我们应当找什么和到哪里去找;使我们能在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数据中看到前人可能没有看到的东西;使我们想到前人从未想到过的问题,并激励我们去做前人不敢做的事。
R.伍德尔还批评那些对科学找矿持怀疑态度的人,指出:在酝酿矿产勘查的阶段,当我们考虑选区的时候,科学和矿床模式具有极大的潜在价值。批评那些人只想有效的踏勘而不想多花钱和早期减少那些与找矿无关紧要的矿产勘查的做法。
他还指出,当低成本的踏勘无效时,特别是当钻探是唯一有效的找矿方法时(逐渐会是这样的),利用科学和正确的矿床模式对降低勘查成本是至关重要的。R.伍德尔并对科学找矿充满了极大的热情,认为:“未来充满了希望,我们应当相信科学在矿产勘查中的价值,过去的30年,我们在了解各种成矿作用方面取得了惊人的进展。如果把科学的矿产勘查比作一个人,他还很年轻,但他的智力和体力正在迅速成长。”
在文章的最后,R.伍德尔告诫我们:“矿床的成因充满奥秘,可能永远如此,但科学观点和矿床模式能使我们满怀信心地探索和提出一些问题,发现我们以前没有发现的或以前没有认识到的事物”。
“要想使矿产勘查取得成功。最重要的是要有信心。地学研究和矿床模式如果能为我们树立信心提供坚实基础。使我们变成更勇敢和更敏感的勘查人员,更加准确地识别近矿环境或新的成矿环境的能力,才是有意义的。不过,我们依据科学知识和推理找矿只能达到这样的程度,此后要靠信念的力量,靠打破陈规才能有突破。我们最终能否做到这一点,是我们是否相信科学和矿床模式的一个考验”。
矿产勘查的成功,究竟赖于理论还是经验?不同的地质工作者就有不同的想法。本人以为这要决定于对理论和经验如何定义。在我们的找矿勘查过程中,很难将理论与经验严格区分开来。没有地质事实支撑的理论是“臆断+妄想”型的,是“粉末地质学”的产物。没有理论基础的经验则是“盲人摸象”,撞大运。本人相信矿最先是在脑子里找到的,是一系列证据链所产生的影象。过度迷信新“理论”,热衷于造新词,追求新潮时髦,那不是真正的理论指导。办公室里是没有矿的,期望不做艰苦的野外工作而找到矿,那只能是痴人说梦。
(信息来源:中国矿业网,中林设计整理,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