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澎湃新闻报道,科技部近日印发了批准依托中海油研究总院建设天然气水合物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通知。
科技部在文件中指出,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主要组成部分,主要任务是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行业发展需求,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开展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及共性关键技术研发,研究制定国际标准、国家和行业标准、聚集培养有优秀人才,引领和带动行业技术进步。
天然气水合物又称“可燃冰”,是水和天然气在高压低温情况下形成的类冰状结晶物质,具有燃烧值高、污染小、储量大等特点,被各国视为未来石油、天然气的战略性替代能源。
事实上,国内关于天然气水合物的研究,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先行一步。据报道,该所为探究可燃冰的成藏过程与演化规律,组建了模拟实验室,默默耕耘了17年,还原了可燃冰生成与释放的“前生后世”,成为我国可燃冰勘探开发的重要科技支撑。该所的天然气水合物实验室始建于2000年,比国家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调查项目的实施还稍微早一些。以此为依托,2012年5月,国土资源部天然气水合物重点实验室正式获批建设。2015年6月25日,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国土资源部天然气水合物重点实验室”顺利通过了专家现场验收并揭牌。
国土资源部天然气水合物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以来,瞄准国际天然气水合物发展前沿,围绕国家重大能源战略需求,依靠国内外的广泛合作和自主创新,以天然气水合物模拟实验研究为特色,突出前瞻性、基础性、战略性和创新性,形成一批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研究成果,初步建成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天然气水合物实验平台。
今年5月10日,中国南海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工程首次试气点火,已于7月9日试采结束并关井,持续试采60天,累计产气超过30万立方米,取得了持续产气时间最长、产气总量最大、气流稳定、环境安全等多项重大突破性成果,创造了产气时长和总量的世界纪录。这次试开采成功是国内首次、也是世界首次成功实现资源量占全球90%以上、开发难度最大的泥质粉砂型天然气水合物安全可控开采。
6月2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协调领导小组副组长李金发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国内天然气水合物资源潜力巨大。初步预测国内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量约800亿吨油当量。
9月22日,中国新一代远洋综合科考船“科学”号在执行中科院海洋先导专项中,又在南海海域约1100米的深海海底,探测到两个站点存在裸露在海底的天然气水合物,这也是科学家在我国南海海域首次发现裸露在海底的“可燃冰”。
11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将可燃冰列为新矿种,成为我国第173个矿种。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储量司司长鞠建华表示,确立天然气水合物为新矿种,有利于加快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开发利用步伐、勘查开发投资主体多元化,促进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采科技创新。在此过程中,新矿种开发利用将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拉动钻采装备制造、管网建设、工程施工、液化天然气船、非常规天然气勘探开发特种技术及装备制造,形成上游勘探开发、中游运输储备、下游综合利用的完整产业链。
凭借低碳环保及储量丰富等优势,可燃冰价值受到市场肯定,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正在进行可燃冰的研究与调查勘探。据报道,基于我国可燃冰调查研究和技术储备的现状,预计我国在2030年左右有望实现可燃冰的产业化开发。
可燃冰开采是一项世界性难题,这是由其成矿原理和物理、化学性质决定的。可燃冰深藏于具有低温、高压环境的海底或者陆地上的高纬度冻土带,其成藏理论与基础物化性质不清楚,开采难度大、成本高。在海底,天然气水合物赋存于泥质粉砂中。一旦钻孔密封不好,大量海水灌入,可能造成更大范围内的失稳,大量的温室气体逸出,甚至引发海底滑坡和更大的灾害。在冻土、泥砂中,天然气水合物因为混合了砂砾,开采过程中一旦出砂将很难处理。天然气水合物一旦开采出来,如果管道密封保护不好,甲烷气体就会逸出。可燃冰开采的核心难点在于有序、可控,不发生地质等次生灾害。
(信息来源:中国矿业网,中林设计整理,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