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正处于转型升级阶段,以技术创新为引领,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核心,以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为支撑的经济发展新动能正在形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先行军的地质工作,在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时代背景下也须随之转型发展,从传统的地质找矿向环境地质、农业地质、旅游地质、城市地质、灾害地质等“大地质”方向发展,以适应供给侧改革之需,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大地质”理念下服务空间广阔
近10年来,我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发现了一批世界级的大矿床,形成了一批矿产资源基地,为经济发展新旧动能转换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矿”、对地质工作不是不需要了,而是需求的质量(如勘查成果)更高了。这要求地质工作立足寻找与查明能够增值的资源性资产,大大提高矿产勘查成果的需求质量,而不是所谓的“大矿”“呆矿”。当前,农业地质、灾害地质、环境治理、生态地质等领域对地质工作的市场需求旺盛,地质工作必须树立“大地质”的理念,以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各方面。
与此同时,我国以低碳、绿色、环保为特征的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崛起,带动并提升了稀有金属、稀土元素及稀散元素构成的矿产资源需求,要求地质工作必须向新型能源材料和矿产品方向努力。同时,随着“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等环境保护措施相继出台和实施,也为地质工作转型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地勘单位必须积极主动进行增速调整、提质增效,在做大做强优势产业的基础上,大力拓展服务领域,积极引领新兴产业,推动构建现代地质产业体系,提升地质矿业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地质工作需要破解难题走出困境
当前,地质资质管理变革对地质工作带来巨大挑战。《国务院关于第二批清理规范192项国务院部门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的决定》提出取消对矿产资源开采地质报告编制的资质要求,把“具有相应地质勘查资质的单位”定位为“中介实施服务机构”。这意味矿产勘查资质的含金量下降,不再是地勘单位生存的利器。矿产勘查市场这块“蛋糕”,将被多元化的市场主体分享。从长远看,打开过去长期靠勘查资质来封闭市场的局面,有利于激发勘查市场主体活力,但国有地勘单位需要积极适应这个“阵痛期”。
同时,在当前矿业经济低迷、地方财政紧张的情况下,地质工作的经费真正纳入并通过一般公共预算安排资金来予以保障仍然需要很长的路径。此外,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对地勘单位定位带来的挑战,给地勘单位在扩展职能、增强服务能力和经济创收方面带来较大影响,一定程度上造成地质技术保障服务在地方上的缺失。
三方面推进地质工作转型升级
一方面,确保稳定的地质工作资金投入,开展绿色地质调查工作。地勘单位需要深化联动机制,力争各级财政在基础地质、水文地质、土地质量地质调查等公益性地质调查的投入,开展“互联网+”的地质产业改造,大数据、智慧地矿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水平更高、种类更多的地质产品和服务。各级地方政府要积极吸引社会资金对地质勘查投入,引导和鼓励国有地勘单位和各类社会资本参与地质工作,确立企业在地质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培育竞争有序的地质勘查市场。同时,加快清理以往财政出资勘查矿产地,对有找矿前景的区域合理设置探矿权,以市场竞争的方式向社会公开出让,实现财政资金“投入-回收-再投入”的良性循环。此外,全力推行绿色勘查,加强建章立制,督促地勘单位树立依法勘查、绿色勘查理念,自觉保护生态环境,努力做到生态保护和资源保障的有机统一。
另一方面,技术创新引领,全面拓展地质工作服务经济发展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领域。例如:油气体制改革必将带来勘查投入的大幅增长,对作业队伍的需求也必然增大。绝大多数地勘单位的优势都停留在传统的固体矿产勘查领域,在油气勘查方面是新手,甚至许多拥有气体勘查资质的单位,其技术装备和人才都适应不了油气勘查市场的需求。因此,地勘单位要牢牢把握非常规矿种、资源的勘查突破。同时,地质工作要迅速深入民生工程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领域。
目前,许多省区特别是东南沿海省份的地勘工作重心已经转向了城市、农业、环保等各个领域,在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中,实现发展与保护的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需要大量地质信息资料的支撑,必将形成新的地勘工作增长点。值得强调的是,虽然地勘单位在农业、环保等领域有很多实践,但真正进入这些领域还需要在理念上和技术上进行调整和改造,以满足这些行业的实际需求。此外,地质工作要在传统行业上“挖潜”,开展深部和复杂地区找矿技术研究。传统地质找矿工作仍然有很大市场,关键是地勘单位要形成自己的专业技术优势。随着找矿难度不断增大,找矿空间转向深覆盖区、复杂地区和已有矿区深部或外围。这就要求勘查单位拥有更加丰富的经验和更先进的勘查技术装备,包括找矿模型的不断完善和探测深度与精度的不断提升。为此,要加强能力建设,勇于探索,不断创新,拥有能“揽瓷器活”的“金刚钻”,采用非常规的手段取得超常规的成果。
此外,力争探采一体化发展,破解地勘单位转型难题。目前,绝大多数国有地勘单位依然扮演“作业者”“打工者”的角色,导致矿产勘查成果不符合矿产资源开采的要求,不能及时转化为生产力。这恰恰是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一大短板。为此,建议国有地勘单位在国家政策引导下,通过改制与国有大型矿业企业重组,实行强强联合,实现探采一体化,提高地质工作的有效供给和转型升级。
(信息来源:中国矿业网,中林设计整理,转载注明出处)